探秘古城——你不知道的敦煌(一)
告别兰州后,实践队员们踏上了驶向敦煌的火车。经过整整一夜的奔波,7月15日上午6点,实践队终于来到了他们行程的最后一站,他们选择了自驾游方式,正式开始了探秘敦煌之行。此时的古城正被笼罩在尚未褪去的夜色里,东方晨光熹微。

敦煌 · 古地
“盛名在外的敦煌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围的绿洲,没有丝毫向外拓展的纵深。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是中国最为干旱的地带之一。但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敦煌,依托着径流量并不大的党河,走过了数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一度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汇流中心。”

敦煌古称“沙州”,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路上的咽喉重镇。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莫高窟壁画在方寸之间雕琢出绵亘千年之美;汉长城屹立不倒的土墙则无声诉说着被尘封的历史……古城一游,带给实践队队员们的前所未有的感受:烟雨潇潇是美,苍凉广薄的大漠与残垣断壁,亦是一种厚重致远的美。

玉门关
玉门关曾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要隘,宋代后因战乱及水源枯竭而被渐渐废弃,如今只剩下一座方形残缺的土墙,荒凉而悲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身临此地,放眼望去是广袤无垠的大漠,方才懂得何谓萧瑟,何谓荒凉,何谓“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长城遗址
上午9点,实践队到达了第二个观景点——汉长城。汉长城是汉武帝时期打通河西走廊后,为防御匈奴侵袭而建造的,虽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却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向后人默默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前尘往事。风声一起,似乎还能穿越时空,看到周幽王博美人褒姒一笑,看到尘沙中铁马冰河的浮光掠影。

河仓城
在汉长城遗址观景完毕后,经过一路的跋涉,实践队来到了河仓城。这里也叫“大方盘城”,西汉到魏晋时期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在这里,实践队再次欣赏到苍凉、广袤的戈壁风光和沧桑感十足的沧桑的历史遗存。

雅丹
7月15日晚7点,实践队来到了地处敦煌的最西线边缘的雅丹,再往前则是几千公里的生命禁区。队员们乘坐大巴车深入这片地貌,在这里,他们看到了酷似“狮身人面”“金狮迎宾”的墙状雅丹和塔状雅丹。脚下的黑色砺石沙海是最壮丽的基色,黄褐色的风化石柱屹立着在广袤的天地间。难以想象正是在这荒凉的魔鬼城,大自然缔造出了凌驾于一切的奇迹。

敦煌 · 丝路(科普)
古代丝绸之路出长安、入兰州、过敦煌,贯通西域,连接文明。敦煌无疑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发生在这里的三危神话是丝绸之路的前奏,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后,敦煌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天然屏障,并与嘉峪关、张掖等城一起生成了一条相映成辉的线条,贸易日渐繁荣。
《史记 · 大宛列传》亦载:张骞出西域后,来往此地的商贾、使者,“相望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人”,“一年之中,使者多十余,少者五六辈”。敦煌不仅接待供应了不尽的来往使者,而且见证和传播了丝路文明和丝路传奇。
结束语
敦煌古城见证了古代交通、烽燧的发展,它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更是起到了保障古丝绸之路重要作用。抚今追昔、探秘敦煌、再走丝绸路,实践队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这座古城历经沧桑后仍存的无穷魅力。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的复苏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曾来过此地的每一个人,都会是它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