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城——你不知道的敦煌(二)
为了揭开敦煌古城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与丝路的密切关系,展现丝路文化跨越古今的生命力,7月16日清晨,海棠七号书院新闻中心暑期实践队再度踏上征程,他们怀着高涨的心情、热切的期待,对深入了解敦煌古城的文化内涵充满憧憬。
这一天内,实践队重点探索了以下具有敦煌特色的地点:承载敦煌灿烂文化的莫高窟、丝路古道范围内的鸣沙山、大漠戈壁中的一泓清泉月牙泉。通过对以上三个地点的了解,实践队对敦煌文明又有了新的认识。

莫高窟
上午九点,实践队在市内集合,乘坐大巴抵达敦煌莫高窟,在门匾前合影完毕后排队进入洞窟内参观。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开凿于前秦时期,历经十余朝代近1500年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更为实践队打开了通向中国古代艺术的大门。技艺精湛的画师们将当时的生活场面以佛教故事的形式描绘在了敦煌石窟的墙壁上,而今天,透过色彩斑斓的壁画,实践队员们仍能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繁华盛景。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材质的易碎,莫高窟壁画十分脆弱,参观限制非常严格。不允许用影像设备记录窟内盛景的条件下,来往此地的人们只能用肉眼来细细品味鉴赏这一文化奇迹。

鸣沙山
体会了壁画的精彩绝伦,实践队又深入了苍凉的大漠戈壁——鸣沙山。驾车走在敦月路上,道路尽头接壤着茫茫沙漠。难以想象城市与沙漠会如此亲近,人们十分坦然地接近沙丘,彼此相安无事。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对沙漠的恐惧顾虑,跳进温柔的沙海,恣意狂欢。
鸣沙山因其“鸣沙”而扬名,自古便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响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正是唐代诗人对鸣沙山奇观的生动描述,清代《敦煌县志》更是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下午四点,实践队员到达了与鸣沙山相依傍的月牙泉,这里的泉水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被鸣沙山四面环抱,沙漠中的一汪泉水让实践队员们颇感惊奇,而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月牙泉泉水仍是清澈明丽,千年不涸,令人赞叹。实践队队员们还沿月牙泉一侧的木梯爬到沙丘顶部,从上方俯瞰月牙泉之景,碧青色的潭水与金灿灿的黄沙更是相衬成趣。

截止到下午六点,海棠七号书院新闻中心暑期实践队的所有行程均已结束,他们回到市区,整理好本次实践所获资料后,踏上了返回西安的归程。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电学子们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磨练品质的重要途径,用知识装点当下,用行动绘就未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更为广大西电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感受社会万象、积极奉献社会的广阔平台,是学生弘扬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们释放青春活力的魅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