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net永乐高
工作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第三届“辅导员十佳工作博客评选”博文摘录(二)

发布时间:2012-06-05 00:00:00来源: 点击:

        编者语:近期,我校第三届“辅导员十佳工作博客评选”如火如荼的进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博文。许多博文切实发挥了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现将我校辅导员在参加本次博客评选活动中的优秀博文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导员通过博客与家长和学生的精彩互动

博文一:

        编者语:5月22日下午,我校第三届辅导员“十佳工作博客”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在南校区隆重举行。党委书记陈治亚,党委副书记龙建成出席了启动仪式,会上,陈治亚书记寄语全体辅导员,要求辅导员要养成“八个气”。让我们看看通信工程辅导员王艳如何对陈书记重要讲话进行学习的。

论大学之必学要素——聆听陈治亚书记报告有感

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  王艳

        在辅导员老师的位置上,每年都会看到一批杰出的学生毕业,但于此相伴也有一批不让人满意的同学失落的走出校门。许多同学问过我,来大学到底要学会什么,大学四年后,学到或者具备什么知识、素质才能算当代合格的大学生。今天听完陈书记的讲话,我认为用他归结出来的“四个要素,八种气韵”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一、 论学习之术

        人们常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但是大学毕竟是学校,一个学校的本质工作是教育同学好好学习,认真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而从同学个人发展角度,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拥有更好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日后更好的立足。所以学习是学生的根本,而如何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此,陈书记提出了两点“博览群书”和“勤于思考”。

        善读群书,养才气。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而运用却在于一科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学特定的知识,看特定书籍,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我院有位博士生,本科和研究生时学的都是数学,但是在博士阶段却研究的是通信专业,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数学专业的同学转行去做通信,这本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这位同学能够在通信领域看到某些现象的数学本质,这不得不说是由于他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学才使他在该领域成功。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同学们应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了解每方面的优缺点,最后融会贯通用于一域,这样才能在该领域走的更远。

        勤于思考,养灵气。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纷纭而起,各家学术自成一体,百家争鸣,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热浪,而我国最重要的学术也诞生于此时。反观明清时期,广大学子终日只懂八股文,聊聊一生,学无所用,终其一代思想腐朽停滞,国民为救国竟想全盘西化。乱世百花齐放,盛世暮气沉沉,何以至此?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什么思维定势,人们勇于思考,所以能够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思想。而明清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只把自己捆绑在儒家文化上,而儒家文化日趋完美,为人们思考的空间也不多了,所以春秋时的古人给我们一种聪明伶俐的影响,而谈到明清的古人我们更多会想到书呆子。有了思考才能叫做学习,才能变的有灵气,否则只能够算做模仿。

二、 论行事之法

        说完学习,应该说说办事的方法。同学们即将步入社会,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且恰当的行事方法可以为自己在日后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对此,最重要的两点即是陈书记提到的“文明处事”和“敢做敢为”。

        文明处事,养底气。以礼待人,文明办事,不求别人笑脸相迎,但求自己无愧他人。这是当代大学生,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华夏子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傲慢的态度和骄横的作风只能让人举步维艰。但是可惜的是简单之言未必每人都能遵从。

敢做敢为,养浩气。敢做敢为的本质其实是担当。能够在关键时候做出关键的举动,以不负众人的期望。同学们大多没有经历过世事,所以缺乏担当的气质,甚至一些人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成大事者应当机立断,敢做敢为,凭浩气立于天地之间。

自己说到做到,实为对自己担当。危机时候挺身而出,实为对众人担当。每一位同学都必须用担当作为自己的行事之法,用实际行动赢得周围人的心。

三、 论为人之本

        学习乃是术,行事则是法,只有为人才是大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首先应当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是能人。有德有才固然是我们最希望的,然而很多人两者不可兼得。有德无才可以去教他,依然可以算做社会需要的办成品;可是有才无德却是社会的危险品。所以无论对于社会,对于家庭,我们都应该先学会去做一个好人。说到做人就不得不提“诚实守信”和“修身律己”。

诚实守信,养人气。五百年晋商,以诚信立于市,誉满天下,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而其治理之道也绝对不落后于当今社会,其道其法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为商如此,做人也应该这样。商鞅立柱于市,诺千金于人,然后博取了秦国人的信任,才可以实现秦国的崛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致使信誉扫地,国破身死。以信义作为自己的立世之本,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才可以在社会中活的更好。

        修身律己,养骨气。当今社会许多人崇拜在物欲世界中,有时候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性格,屈从去做违心的事情。且不说这些人可能对不起大家,就从他个人而言,已经是将自己的骨气和过去的认知一并廉价卖给了物质。我们的铮铮铁骨是物价的,岂能因五斗米而违心下事。在任何诱惑下都要自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卑不亢。大学生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用科学的目光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无论富贵贫贱,都 应有一份不屈的性格。

四、 论人杰之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顾名思义为杰出的人。总有一些同学将会变的不平凡。   他们必将具有人杰应有的气质。而人杰之气首先必须具备以上三点,即学习之术,行事之法,为人之本;陈书记讲话所提到的两点“宁静致远”、“失之坦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失意坦然,养大气。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多少人一直只想着将来能够得到什么,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为此应该付出什么。得到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是当我们一无所获甚至一无所有时我们就应该自暴自弃吗?我最佩服的三国人物是司马懿。年轻时为逃避做官日日装病,一装就是好几年。中年为官处处受到打压,但是任然镇定自若。蜀国来犯,司马懿挺身而出救魏国于危难。胜利之后主动交出兵权,在家中养病。但是当大家都认为他只是安度晚年时,司马懿却装病赚曹爽,最终奠定了晋朝的基业。司马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宠辱不惊,静观其动,以待时变。一介平民,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忍常人之不能忍,为常人之不可为,是当着无愧的大气的王者。

        宁静致远,养正气。宁静致远有一句英文翻译的很妙,那就是坚持不懈的水滴可以走的更远。同学们应当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这是成功成才的王道正道。然而现在许多人急功近利,将提高才能和获得现实利益为直接目的。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霸道,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比宁静致远的人走的更远。往各位同学戒骄戒躁,要考虑长远目标,不要被近处的利益所迷惑。

        同学们,在大学,我们应学习陈书记的“善读群书,养才气。勤于思考,养灵气。文明处事,养底气。敢做敢为,养浩气。诚实守信,养人气。修身律己,养骨气。失意坦然,养大气。宁静致远,养正气。”的五十六字方针,努力具备学习之术,行事之法,为人之本,人杰之气这四个成功要素努力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实践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脚踏实地,坚守朴实,用强大的动力支撑,实现自身素质的飞跃!

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7453501015qrd.html

博文二:

        编者语:大三学年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往往为考研、就业、出国而困惑,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黄成龙告诉我们大三应该怎么做。

增进交流 相“需”而动 逐步推进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  黄成龙

        大三学年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面临着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关键时期。考研?就业?出国?不是大学生选择的终极目标,而是服务于人生职业终极目标的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基层的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三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相需而动,细化工作内容,区别对待,分类引导,为其成才提供更好的、优质的服务和环境,尤其是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既要“搭台子”,又要“出点子”,还要“压担子”,这样才能适应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一、增进交流,充分了解

        告别了大一阶段的“懵懂”和“不适应”以及大二阶段的“夯实基础”,到了大三,大部分学生开始回归“现实的考虑”,    但是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了急功近利或者盲目从众的现象。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容易出现的反复和犹豫现象,在大三上学期结束的寒假,笔者专门制作了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发展意向调查表,让班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选择,并就所选方向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帮助做了信息收集,同时也要学生征询了家长的意见。

(学生方向选择调查表)

        经过后期的数据统计,发现在所带班级的219名学生中:有33%左右同学准备直接就业,有52%左右的同学准备上研(其中有13%左右的同学后期应该有保研资格),还有15%的同学准备出国深造。在准备就业的学生中,从数据上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惑有:

        希望能快速及时的获得就业和实习信息,在大三的暑假能参加实习锻炼;

        希望能在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上能予以指导;

        还有小部分同学处于就业和上研的矛盾中,过分依赖家长的意见。

在选择就业的同学中,在问题类型上看。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的盲目性:部分同学选择就业或是考研缺乏动力支持,有的认为考研很辛苦而去就业,有的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再准备考研,或者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干什么都可以随意选择; 

        2、选择的跟风性:宿舍里上研多的就选择上研,宿舍里选择就业多的就选择就业,别人认为待遇好的职业,我就去争取,学长说的不好企业,我就放弃。这样的选择,就如“墙头草,随风倒”,出现多次反复,缺乏客观的判断。

        3、缺乏务实的准备:很多同学都能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具体怎么准备和如何塑造自我综合素质和全面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上缺乏有力的准备。

二、相“需”而动,逐步推进

        针对学生在大三阶段就业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开展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还结合了宿舍走访和办公室约谈,网络平台聊天等方式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动向,通过多种方式增进了与学生的交流,为后期的周点名和分类指导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相“需”而动,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样既能告别“填压式”的单调无味,又能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的成长。

        1. “搭台子”——为学生搭建有力的职业测试平台和就业信息平台

        为了能让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及时摆脱盲目性和跟风性,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处就业信息网上免费开放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班级就业指导课的现场测试。在找工作前通过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测定,从你想、喜欢干什么 (兴趣) 、和你擅长干什么(能力)2个方面测查个体的职业倾向,通过本测试,可以帮助测试者较为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其核心是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将人分为六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如果测试结果为企业型和社会型的同学,一般都建议直接工作,测试结果为探索型的可以建议继续深造,从专业角度排解学生的困惑和犹豫。

        在帮助学生分清了自我的职业定位之后,为了能全面及时的发布相关的额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笔者在相关学生干部的配合下,积极组建了09级就业信息平台,QQ群、飞信群,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同步建立,每个班配备就业信息员,负责本班的就业信息宣传和院班的沟通,QQ群目前有班级学生80余名,飞信群也会及时发布一些温馨提醒和就业技巧指导,在就业群组里面,我们也将一些准备上研或者能够保研的同学纳入其中,以为即使研究生毕业了,面临的还是就业,早一点做好准备就会赢在了起点,同时能够保研的同学参加一下暑期的实习会更加锻炼自己的专业视野和动手能力。

        2.“出点子”——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支撑指导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反映“希望能在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上能予以指导”,针对此问题,笔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自己充分利用周点名的平台对学生开展细致的教育,更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一起为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出点子”:

        ①学院专门为大三学生增开了就业指导课:全部由学院里有着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副书记梁玮老师和毕业班辅导员代课,协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梁玮老师和相关的辅导员老师分别采取了模拟招聘,职业测试,情景还原等方式让大三学生切身体会到求职的氛围以及面试的技巧,在就业指导课和周点名的课堂上,相关老师也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和防骗教育,提醒广大同学要时时刻刻学会加强甄别信息真伪,识别就业陷阱的能力。

        ②邀请企业导师和经验学长做对口辅导:学院团委杨震老师在给大三学生教授就业指导课的过程中也开展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他以08级毕业生的鲜活数据为例,为大三学生举一反三,以朴实而又幽默的风格赢得了大三学生的一直好评,学院团委还举办了多场“职通梦想”的学长交流会。杨震老师还邀请到了四川省人才理事会会员、四川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指导老师、第一校园网资深讲师王铭老师为09级学生授课。王铭老师向大家强调了简历的作用——求得面试机会,然后又站在资深人力资源老师的角度指出大学生求职简历中的问题,并提出中肯的建议,鼓励大家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敢于尝试,不惧失败。

        ③耐心为学生修改简历:学生的简历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简历做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给招聘单位留下的第一印象。笔者在所带班级中一共收集了60余人的个人简历,每个人的简历都认真的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号召全体同学向有经验的学长寻求经验,让他们以过来人的经历协助修改。

在修改的简历的过程中,笔者也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浓缩出一些经典的总结分享给学生,并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支持:“简历简约且正派,对口经历靠前排,手机优盘随身带,重要通知记起来,基础知识装口袋(C语言,数据结构,专业课程的基础课、行测等凝练要点,多次笔试后要总结),满血满状态,不怕打击好心态!” 

三、“压担子”——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和总结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在平时做了大量正面的就业教育和引导之后,其实工作的主体还是学生自身,就如学习一样,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找工作也是一样,每个人的特长和爱好是不一样的,在完成基本的教育和引导之后,主动权是交给学生自己的。

        在平时,笔者也一直督促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就业指导课程和周点名专题教育上学习到的东西,扬长避短,摆正心态,积极参加各类适合自己的实习招聘,不断给自己定目标,定计划,一次两次的失败不要紧,关键在于总结,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经历的多了,求职经验和求职能力也就逐步提升了,大三假期的实习也会为8-9月份大四开学后的正式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笔者的不懈努力下,所带班级中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同学累计达到12课时/人,参加企业实习招聘的累计达到300余人次,其中有20余名同学目前已经签约相关实习企业(直接就业的和保研的同学均有参加),同时相关同学先后参加了腾讯、网易、360、华为、广东移动、创维、大连东软等企业的实习招聘。

博文链接:http://woai1115.blog.163.com/blog/static/1370446612012421042178/

博文三:

        编者语:你为什么还没有找到工作?在面试中应该注意什么?刘涛老师将后就业学生进行归类,剖析其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其尽快就业。

神马在阻止后就业学生?

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  刘涛

        又近一年毕业时,各项工作也都在收尾阶段了。借力于国家各项就业政策向西北的偏向以及学校领导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今年的就业工作也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纵观这几年通院的就业形式,今年无论是学生就业的数量还是就业的质量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在这个大好黄金收割期,仍旧有一些同学到4月中旬仍旧没有找到满意的归宿,特别是一些考研落榜生,下面我针对当下还处在工作狩猎期的同学进行一下归类,以辅导员的角度剖解一下他们的问题所在。

        大四第二学期最大的求职练兵场就是大型双选会,考研落榜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四第一学期的就业洗礼,在着装上没有重视,大部分穿着随意,可是当一个面试官白衬衣加领带、衣冠楚楚坐在你的面前时,你还能穿得邋邋遢遢吗?心理学上有一个首因效应,是说如果对一个人第一眼的感觉不很好,将影响对他整个人的印象。这对应聘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再一类就是不懂得与人交流,不知如何自我推销。010813班一位学生放弃了工学研究生的报送决定找工作,但从去年九月开始到现在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症结就在于此。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大家都是按照规定按部就班,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到了大四就业中,如何打造包装自己,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变的至关重要。一些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不愿意跟人交流,再加上网络的流行,造成了他们与人沟通上的障碍。

        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介绍自己时,光会强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现代社会招聘时,专业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

最后便是很多同学的养老心态。我认为就业就应该体现出华为的狼性精神,在全面了解自身实力的同时也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进,这样才会给企业带来价值,才能给自己带来发展。若是现在就业就体现出“养老”的心态,不想吃苦要找个稳定的公司混下去,会有什么好的公司愿意接受呢?

        在此希望还没有找到理想归宿的同学再接再厉,早日腾飞。

博文链接:http://taopliu.blog.163.com/blog/static/14922082420124343056667/

博文四:

        编者语:现在的大学生有个性、自我意识强,他们对传统的说教方式有抵触情绪。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让我们听听技术物理学院辅导员刘天航是怎样和学生交流的。

交流——让学生主动找上门来

技术物理学院辅导员  刘天航

        辅导员是最年轻的岗位,接触的永远是大学生,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未来的中坚力量。要想与学生交流,而不仅仅是说教,我觉得我们需要明白和做到以下几点:

        1、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进入到同一个圈子就必须要与圈子里的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因此辅导员要想取得学生的认同,就必须拥有或者培养自己跟学生的共同爱好。从工作的角度来讲,文体、娱乐活动是最好的拉近距离的方法,包括电脑游戏。我不玩游戏,但是对主流的游戏都会做一定的了解,见到大家玩游戏,会兴致高昂地去请教大家,以此为契机打开话题,当然,只可以为术,不可以为道。          2、要做到知己知彼。作为最接近大学生的人,我们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容量扩大,时刻保持思想的鲜活,因为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而且随着社会焦点事件的改变,年级的变化,心智的成熟等等,学生中的主流思想也会发生改变。他们最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都要适当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主动去了解      这样我们就又可以回到第一点,进入圈子取得了学生的认同。同时,要为他们的思想动态把好关,做好导向。 

        3、用共同的语言说不同的事,讲不同的道理。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上校长“根叔 ”一篇《记忆》征服了全体2010届毕业生,在《记忆》中,引用了各种社会焦点事件,运用了各种网络词汇,讲出了深入人心的道理。这就是从言语的共鸣到思想共鸣的升华。

        能打入学生圈子,就取得了学生的认同;同时作为辅导员我们又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那么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从而也减轻了我们的日常工作负担。

博文链接:http://blog.163.com/liuth0712@126/blog/static/67023394201231185932130/

责任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