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名住陕的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50net永乐高校长郑晓静多次接受媒体采访,积极为西部稳才引才聚才发声,为大学生实习实践立法进行呼吁,以下为相关报道: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教育界别委员走进大会堂。《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 摄

鲁景超委员(左)就她所作的热点问题调研报告与郑晓静委员进行交流。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新华社:为西部发展营造稳才引才聚才良好环境
“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和引育已成为西部高校创建一流的最关键的掣肘。”郑晓静说,长期以来,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和引育困难窘境始终客观存在。在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各省市在“双一流”建设方面投入的差距拉大,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先天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郑晓静建议,系统性建立西部高校稳定和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针对性政策机制。不仅加大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向西部高校倾斜性和引导性的政策统筹,而且需要在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与项目中设立西部高校的专项支持分计划。
她还建议在西北地区部属高校进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试点。同时,加大国家对各省份在“双一流”建设投入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
《西安晚报》:完善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立法
郑晓静委员提出, “大学生校外实习难”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老大难”问题和高等学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之一。其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调。
郑晓静委员调研发现,德国于1969年颁布实施《联邦职业教育法》后,又相继颁布大量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企业、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义务、原则和办法等。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立法,大学生校外实习法律法规还处于盲区,难以保障大学生切实享有实习的权利。
以优惠政策保证和吸引企业接收实习生,是很多国家非常通用的做法。郑晓静委员说,英国政府规定对愿意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并安排学生实习的企业,根据企业接收学生的数量适当减免教育税。但我国当前既没有鼓励企事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激励政策,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因此她建议制定国家《大学生校外实习法》。进一步明确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学生等在实习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奖惩机制等,使实习活动的管理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担企业的经济成本,着力推动政策。
建立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约束机制。联动教育主管部门、企业主管机构以及各行业协会,把是否完成高校实习任务作为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评价标准,促进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
《陕西日报》: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立法
“大学生校外实习难”是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之一。全国政协委员、50net永乐高校长郑晓静说,大学生实习实践尤其需要给予足够的政府扶持和社会支持,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大学生校外实习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学生等在实习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奖惩机制等;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及支付一定实习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企业给予实习生相应生活补贴的,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情况允许企业申请额度补贴;建立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约束机制,联动教育主管部门、企业主管机构及行业协会,把是否完成高校实习任务作为企业的评价标准。
人民政协网:借“双一流”让自己“不可替代”
“推动大学一流建设,应该按照国家提出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要求,探索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建一流大学模式。”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流大学的创建过程中不可或缺。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行业特色大学,在争创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都需要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和切入点。”
郑晓静介绍,50net永乐高立足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校内资源、彰显“不可替代”特色,积极探索一流建设“西电道路”的尝试。自2016年起,连续3年每年统筹2亿元左右开展一流项目建设,打破学院、学科等限制,号召揭榜挂帅,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潜在突破性的项目,旨在通过解决重大问题汇聚人才形成团队,潜心攻关;同时又以产出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锻炼和成长一批学术带头人,提升学科影响力,反哺本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而建成“电子信息学科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此外,郑晓静介绍,“在一流建设项目遴选后,学校职能部门帮助和指导项目负责人和学院,完善设计论证好包括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本科专业、科研平台搭建等在内的项目建设方案和预算,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主动服务,由此也使得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真正落地到对教师和学院的服务上来。这也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这种探索也体现了《实施办法》提出的通过改革推动一流建设的要求”。目前该校师生对此改革思路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一批项目已经启动。
陕西传媒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兴业,创新为源,转化为本。”全国政协委员、50net永乐高校长郑晓静说,我国申请专利数居世界第一,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以50net永乐高为例,截至去年底,仅凭相对单一的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学校牵头荣获国家奖9项,拥有有效专利2712项,双双挤入全国高校十五强,但“成果难转化、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也异常突出。
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助推发展的硬实力?郑晓静说,高校科研不仅包含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还包含中试孵化、科技服务、市场对接等“全链科研”,要建立从立项时就有市场目标定位的“务需科研”制度。引进专利评估机构,从源头确保成果易转化。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各界导报》:破解西部高校创建一流人才掣肘
“西部高校均位于我国经济社会欠发达省份,经济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东西部差距,导致人才培养土壤出现‘贫瘠化’,众多优秀生源流失严重。”住陕全国政协委员、50net永乐高校长郑晓静对西部人才感到担忧。
“由于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差距比较大,在引进人才方面数量和质量上受到了诸多困扰,在国家各类人才计划、人才项目的平等竞争中处于劣势,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和引育已成为西部高校创建一流的最关键掣肘。”郑晓静说,各省份在“双一流”建设投入方面的断崖式差距,进一步加速了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稳定和引育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提出了新挑战。
郑晓静委员呼吁,要认真梳理和研判制约西部高校人才引育的根本原因,排查内部和外部原因,分类进行指导性、引导性、约束性的制度和机制完善,提高问题解决的精准性。
她建议系统建立西部高校稳定和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针对性政策机制,加大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向西部高校倾斜引导的政策统筹;要在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与项目中设立西部高校的专项支持分计划,在西北地区部属高校进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试点,在研究生招生和学科点建设方面给予西北地区7所部属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加大国家对各省份在一流建设投入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有效调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