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年,我们党也将召开十九大。今年年初,教育部工作要点对高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日前,中宣部召开了迎接十九大宣传暨“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动员会,要求各级宣传部门要持续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用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事业发展均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更好地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营造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聚智,共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学校决定按照上级要求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集中展示十八大以来学校取得的各项发展建设成就。
立德树人 回归教育本质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十八大以来50net永乐高本科人才培养综述
■记者秦明 田敬权
大大小小的专题会议共召开了100余场,始于2012年底持续一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打破了束缚教学质量提升的惯性思维和机制体制,凝聚了西电人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共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以深入人心。
全班31名同学毕业时全部考上名校研究生,2013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组建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实验班,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后名噪一时,成为西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成功探索。
全校90%以上的教授走进课堂,为低年级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选聘超过30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近距离专业指导;教学指标全面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
十八大以来,50net永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着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续写了学在西电的时代篇章。
转观念、变思想:“两个共识”已在西电落地生根
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变化始于四届八次教代会。2013年年初,学校党委常委会出台《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研讨活动实施方案》,以转变和统一西电人对于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目的、为期一年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正式拉开序幕。
最终,大大小小的专题会议共召开了100余场,征集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总共近200篇,先后编印了4册《本科教育改革资料汇编》,关于教育教学的全校战略研究项目和学院整体改革项目得以启动,谈到当时的情形时教务处负责人记忆犹新。
正是那一场思想大讨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这两个共识,在西电人的头脑中落地生根。随后,学校隆重召开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再好的想法,也需要通过政策去贯彻落实。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用制度去引导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一方面全面实施“0962”院系考核,“0”即为无教学事故,“9”院系教授为本科授课率大于90%,倒逼教师走进本科课堂,注重从面上解决教授上课的“量”,并通过教学准入、课堂质量评价、教学鉴定从“质”进行把控,保障本科教学较高的基本水准。
另一方面,学校先后出台《本科教学优秀业绩奖励办法》《本科教学业绩点测算细则》等激励政策,通过每年评选优质教学质量奖,对优秀一线教学老师给予重奖,并在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从2014年起,在原有讲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可以直接晋升副教授基础上,学校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对职称评审进行了改革,评出了周佳社、马建荣、千博这样的教学型教授。
“迟到一分钟也是教学事故!”如今,对于每一名西电教师而言,每次课均提前进入课堂、每堂课都保证按时开讲这样的小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自觉的习惯,而这仅仅是“两个共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学校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围绕教育教学调研指导工作,先后召开了10多次师生干部座谈会,了解基层教学情况、及时解决各类问题。2017年以来,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前后4次深入本科生课堂,听取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
思想上的共识最终转变为共同的行动指南。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育改革上硕果累累:先后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备案专业;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新增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建成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3个;新增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5个备案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批20种;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据统计,近年来学校共出版了256种教材,其中20种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形成了“西电电子信息教材”品牌,樊昌信教授主编的《通信原理》已再版7次,被200多所高校采用,成为通信领域技术人员案头必备书籍。
“学校从2013年起持续三年已累计新增投入本科教育经费一个亿,未来将持续增加本科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资源配置,使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打造真正一流的本科教育。”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表示。
重顶层设计、用项目牵引:教学改革实现向2.0、3.0转变
“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95后,爱玩手机、喜欢从网上获取资讯,堵是堵不住的,为何不利用这个特点,将我对教学的思考放到网上,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永林教授对思政课改革的想法,2016年2月25日,为了让学生眼中原先枯燥乏味的课程穿上新外衣,夏永林正式开通“老夏说课”,开启了老思政利用新媒体对思政课进行改革的新尝试。
“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把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结合,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让我学会了用线性代数进行建模。”这是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的马志贤同学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感言。而这得益于数学与统计学院高淑萍老师多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如今这项成果已推广到全校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并已被国内其他18所高校应用。
上述两个关于教学改革的案例,只是十八大以后西电一线教师中开展的众多教学改革的生动缩影,这些改革举措,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注重顶层设计、利用项目牵引教学改革,将国家的“本科教学工程”与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有机结合,这是学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的做法。
十八大以来,学校注重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予以一体化设计,出台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教学管理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强调过程管理,形成了闭环,提高了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在如何回答好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西电人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宏观层面上以学校为主导,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要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中观层面上以学院为主导,始终坚持“自主与开放”相结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在微观层面上以师生为主导,教学工作切实做到“教与研、教与产、教与政”相结合,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教与学、学与练、练与赛、赛与真”相结合,推动从教学从1.0+,向教学2.0、教学3.0的跃升转变。
针对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实施MOOC(慕课)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将14门国家精品课、300余门课程上传到网站,建好网上“西电学堂”,总点击量逾85万次。此外,几乎周周都有的报告会,全校800余个普及性社团更是百花齐放,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根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等单位联合,探索出了“祖同菁英班”、“信息科学英才班”、“网络空间安全实验班”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等有示范意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给本科生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应该是启迪、激励和引导学生去自我发展。启迪的过程有不同的方法,最终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指出。在本科教育中,学校的任务不应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充分地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知识的形成和掌握,“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是题中之义。
“四进四出”“三级三引”:双创教育实现“全融入、全覆盖”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金一铜,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第二届“互联网+”大赛一金两银一铜,获得高校先进集体奖;第三届“互联网+”大赛落户西电举办。这就是十八大以来,西电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学子成长成才结出的硕果之一。
据初步统计,在2013-2016年间,西电学子共获得省级以上奖1984项,其中国际奖165项,国家级奖284项,优秀组织奖25项,已孵化50余支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创业公司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过2亿元,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两个基层学院还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
如今,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逐渐成为“西电品牌”,接连实现突破:一是2014年首获国际数模特等奖;二是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首次全国第一;三是嵌入式专题赛三次获得“Intel”杯,全国唯一;四是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牌数居全国第一;五是首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瑞萨杯”。
时代呼唤创新创业,也为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高校创新创业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在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眼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不是割裂开,双创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举措之一。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学校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了“四进四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三级三引”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融入、全覆盖”。
所谓“四进”,指的就是进方案、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一体化实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的学习生涯全覆盖,形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过程。
所谓“四出”,指的就是通过“精细化”、“阵地化”、“规律性”的双创教育,推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服务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出创意、出创新、出发明和出人才。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学习,学校培养出了知识能力全面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形成了一大批创新型社会的生力军。
为确保双创教育有力实施,学校打造了学校、学院、班级三级众创空间,以及“第二张成绩单”、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弹性学习年限制度”等三项引导措施,简称“三级三引”。
整合校内资源方面,学校重点打造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三级众创空间”,面向学生开放了3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在校内集中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创客工作坊、创业苗圃,促进创意产生、产品落地,帮助项目获得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据统计,现在学校每年有1.3万余名大学生参与35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第二张成绩单”,即《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考核认定办法》实施以来,教务处掌握的数据显示:全校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张成绩单”的认定,这一举措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此外,学校还面向学生开设了近百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聘请110余位优秀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针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休学创业时间最长2年,并设立“创新创业校长基金”1000万元,加强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创业团队的扶持力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0net永乐高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凝聚共识,坚定“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回归教育本质,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