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老区焕发新貌,助力乡村教育发展。8月10日到13日,海棠1号书院、海棠2号书院调研实践队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青年红色筑梦再启航”为主题,赴陕西省延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重温革命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在延安城南一公里外的西北延河东岸,延安革命纪念馆静静伫立,记录着那段峥嵘的岁月。实践队成员来到这里,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雕塑、画作等展品,了解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革命的伟大历史。在讲解员的悉心介绍下,同学们认真学习了延安这一革命圣地对于中国共产党从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边区建设到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感悟到延安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件名为《延安窑洞对》的雕塑”,实践队赵淼桐同学说,“这件雕塑再现了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1945年抵达延安实地调访期间,和毛主席进行对于‘周期律’的讨论的场景。‘窑洞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肝胆相照,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就百年基业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整理的决心和信心。”

聆听时代故事,树立远大理想
1969年,梁家河迎来了一批从北京来的知青,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这批知青队伍中。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扎根这片土地,始终心系群众,坚持做实事、做好事,同大家一道打坝造田,带领当地群众建沼气池、修淤地壩,到了晚上就借着一盏煤油灯苦读到深夜。直到197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上大学,才离开了梁家河。尽管不在梁家河乡亲们的身边,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思念着梁家河和这里的人们,多次写信鼓励乡亲们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今天的梁家河山青水美、游客如织,已是一番不同光景。实践队同学们来到了梁家河知青旧址,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感受梁家河村容村貌的变化,深刻体会树立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对于青年的重要意义。经过学习,实践队员们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的深刻含义,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要把延安革命老区精神学习传递下去。

“情系梁家河”是延川梁家河衡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张名片,在参观时,同学们了解到,衡丰食品科技坚持生产研发具有梁家河特色的产品,让梁家河的高粱、小米等本地农作物“走出去”,同时为梁家河的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也让更多青年人留下来,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动家乡的发展,帮助村子“富起来”。企业张经理说:“我们今天的成绩来自于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支持,来自于先辈的不懈奋斗,希望同学们也能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深受鼓舞,立志将自己的青春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青春砥砺前行,立志科创报国
为深入感受科技魅力,实践队成员参观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和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器。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同学们了解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架起了连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桥梁,通过打造市场化平台、共享式平台、开放性平台和综合性平台,实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的目标。实践队成员实地走访了两家自主创新企业,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取得的成绩,深入体会到科技强国的意义。

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器以“延安•红色筑梦”为特色品牌,采取“政府+企业”的运营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市场拓展、技术支撑等多方位的孵化服务。实践队员重点参观了孵化器内的“辣婆姨”食品有限公司,了解了公司的文化传统、制作工艺、产品特色,通过了解孵化基地对企业在技术上、场地上的持续帮助感受科技的力量,深入感受老区创业人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进一步受到延安革命精神的指引和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延安是革命圣地,你们奔赴延安,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次实践,同学们深入体会、学习了延安精神,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纷纷表示将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当中持续发扬延安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