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3号书院推出毕业季系列活动——学姐学长的英雄书,邀请毕业班学子讲述自己应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并获得成长的故事。如果你想就英雄书的文案撰写进行更多的交流,或者也想参与《学姐学长的英雄书》活动,可以发送邮件至下方邮箱:
collegeactivities@163.com
参与英雄书文案撰写的同学皆有礼品相赠,期待你的来信。
孤独感是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一段时间后经常有的体验。有些人会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孤独,虽然有人可以交往,但如果没有一个值得我们信赖、能陪伴我们的人,就会产生孤独感;也有些人觉得自己和身边人不是一类人,主动边缘化自己,从而感觉孤独;还有成长性的孤独,这类孤独是由于我们的世界不够丰富,接触的人和事物太少,感觉到无趣而产生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离开家和父母,逐渐学会独立,并逐渐意识到其实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要自己走的,逐渐与父母的分离,也会让我们感觉孤独。
小小同学记录了自己在大学期间感受到孤独和克服孤独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讲述者:小小,海棠3号书院大四毕业生。社交牛杂症患者,老学姐,普普通通,偶尔emo,但主旋律一定是积极向上,永远热衷于快乐生活。
注释:
1.社交牛杂症:其实是一种处于“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之间来回切换的社交症状,既具有社交恐惧症的唯唯诺诺,又具有社交牛逼症的天不怕地不怕。(解释源于百度知道)

2.EMO(Emotional Hardcore):意思为情绪硬核,由于EMO乐迷常追随情感和时尚,典型形象是穿紧身牛仔裤,蓄黑色长发,以冲动、敏感、忧郁为特征,所以网络语境下也常用emo来代表“丧”“忧郁”“伤感”等含义。(解释源于百度百科)
(1) 描述大学四年我曾经经历过的一段困境。
说得上困境的日子,应该就数我感觉到最孤独的一段时间了吧,大概是在大二的时候。
说来也奇怪,还没读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生活那叫一个向往,满是憧憬,但过了一年之后偏偏发现好像什么都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面对自己每天的生活我开心不起来。我不想每天都独来独往,但是身边的朋友又好像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没办法,也没资格要求谁陪在你身边多一点。
(2)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觉得最难应对的是什么?
我相信不光是我,很多同学应该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跟我一样的心理困境,毕竟人都是群居动物,没有人会希望自己天天孤孤单单一个人。当然如果你天生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又恰好在大学里很快能交到了一堆十分要好可以交心的朋友,那只能说你真是太幸运且幸福了,真是让人羡慕。但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或许是性格原因或许是机遇问题,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并且不太敢主动跟一个人变得亲近。或许这一部分同学心底里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善意的,但就是缺乏主动与人交涉的勇气,经常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社恐。
不得不说我以前就是一个社恐,哈哈哈。我们18届恰逢教学制度改革,大一大二上课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全是陌生人,而且一门课一个样,大家虽然坐在一起上课了,但是来自不同的学院,生活中没有太多交集,这样一来,像我这种不太会主动跟人打招呼的人就很难交朋友,所以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很多时候真的会因为孤单而常常发呆,常常闷闷不乐,甚至开始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遗憾了,想要去珍惜,但是偏偏又有点力不从心,对现状满是无奈感。
(3) 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了什么样的独特的资源和方式来保护自己?
说是保护自己也不为过,因为自己当时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是在走下坡路,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出改变。最近不是挺流行一句话吗:“不会吧,不会有人都大二了还在怀念自己的高中生活吧?”怎么能不怀念呢,高中生活虽然学习紧张枯燥,但是确确实实有一群死党陪在身边啊,大家一起学一起疯,一起哭一起笑,友谊地久天长的,多美好啊。但是现在大家都各奔东西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了,没办法再聚在一起肆无忌惮的玩耍了。要我说,一路走来,这些都是必经之路啊,孤独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课,主要还是自己思想观念跟心境上的转变。上下课或者饭点,走在校园里的大道上时,你不难发现,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它教给你更高级一点的知识,它也教会你成长,在你步入社会工作之前锻炼你,让你学会如何自己一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谁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包括你的父母你的伴侣,我们总是要学会如何自己一个人快乐的独处,这是所有事情的前提。
于我而言,当我意识是到必须对目前的生活做出改变的时候,我努力的说服自己去勇敢尝试,大胆迈出第一步。于是我主动做出改变去接受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后来我发现唱歌看电影锻炼学习等等这些事情都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起色。
其实面对这种可能会遇到的孤单时刻,解决办法还有很多,就看你自己主观上是怎么选择了。我们身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虽然说我们是自己一个人生活,但是学校作为我们的后盾其实是有在默默保护和丰富我们的生活的。最直接的就拿我们的辅导员举例说明吧,尽管辅导员很忙可能不能及时地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心绪,但当你的内心处于难熬之中,你完全可以转身去向你的辅导员寻求帮助,这个方法我帮大家试过了哈,当时没少找我们导员“谈心”,他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耐心且亲切的,而且真的在那个低谷时期开导了我。后来我还了解到,就在我们宿舍楼里面,书院还贴心的给我们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之后我遇到什么问题也会跟心理咨询老师吐吐槽,感受自己其实并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这样我不仅可以得到放松,还可以开拓思维,得到专业心理老师的建议。
(4) 这些技能我是否愿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
当然会啊。因为四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越长大越孤单这句话是对的。常常有人陪伴固然是好,但是孤独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把谁“捆”在自己身边,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努力地克服消极情绪,同时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生活,遇到困境尝试求助同辈人和长辈,让更多的人帮到自己。
(5)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我是如何让自己获得帮助的?
最严重的一段时间,我甚至害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得抑郁症,这样我该有多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啊。对呀,不管怎么样,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最爱我的人,我难过还有孤单的时候都会跟他们说,父母当然也是最无条件理解和帮助我的那个人。我常常跟我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分享最近几天的喜悦,同时也听听他们说说他们近来的生活,父母的理解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有就是帮助过我耐心开导过我的辅导员,他们都可以说是我人生当中的贵人了。
啊对了,还有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这个大冤种,哈哈哈,因为以前玩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天天没脸没皮的给他打电话,什么都跟他说,苦水甜水一起倒。还记得他当时跟我说过的话,“大学里本来一个人就是常态啊,于你而言,你要做的不是天天在这难过抱怨,而是学着接受本就孤单这个事实,然后去习惯它并试着享受它,一个人明明也可以很快乐。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学科竞赛,你去参加体验一下对不对,我们不求名次成绩我们只图我们生活快乐就行,你这样的话多姿多彩的生活它不就来了吗?”现在我想把这些话送给跟我一样可能会有这些困境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6) 我特别想要感谢的人是谁?
给过我帮助的人我都很感谢他们,我的爸爸妈妈还有辅导员、心理老师自不必多说,还有就是我天天死皮赖脸打电话的高中同学,再有就是我为数不多的大学里认识的好朋友,她们确确实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快乐。
还有,最想感谢的其实就是自己,现在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勇敢地迈出了享受孤独的第一步,收获颇多。
(7)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成长和体会?
学习到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心境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郁闷苦恼到转变心态愿意尝试接受生活中这些既定的事实再到付出实际行动去改变并且丰富它。
事实就是事实,摆在那里无法改变,那我们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改变自己,如果只是止步于害怕孤独的现状,那结果就只能是陷入死循环里出不来,最后受伤害的就不仅仅是自己了,还有为我们牵肠挂肚的亲人。而我们如果换个心态去看这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把不快乐变成快乐,这么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8) 当我回答完以上七个问题后,我再看我这段过去的经历,我有哪些新的感受?
当某些事情不如意的时候,试着去接受并享受吧。不单单是孤独这个事情,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天天不是在为这个焦虑就是在为那个焦虑,比如女孩子都爱美,很多人会产生容貌焦虑。可是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容貌都是父母给的,强行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化妆、学习穿搭或者学会自信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自己从心底里去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会有很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9) 经历过这个困境的我想对我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鸡汤时刻啦,哈哈哈。因为老学姐我目前是大四的学生,我也转眼就要跟我的青春说再见了,现在看着你们,真的是太羡慕了。
其实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千万不要在这珍贵的时间里让自己因为一些你不能改变的事实而成天郁郁寡欢,这样真的不值得。讲到这里,我特别很想提醒学弟学妹一下,就是大学里也会有一些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业受挫或者找不到朋友,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每天打游戏,甚至是熬夜通宵。打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确实是能给我们释放压力带来快乐,但是切记千万不能沉迷其中,毫不夸张的说这跟网络毒品一样,不仅白白浪费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而且还有葬送身心健康的风险,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就是这么宝贵的青春时光当然要用来收集快乐,让自己闪闪发光,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快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快乐,在好好学习的前提下,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学会调整心境,偶尔emo,走错路,做错事没关系的,及时悬崖勒马,保证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发生什么,大胆向前走便是,生活仍是要继续的,我们一点一滴成长过后的心态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最后祝学弟学妹们天天开心哦,每个人都是坠帮滴!(超大声)

书院心理老师宋文雯的反馈:
有些时候,我们在人群中有人陪伴,就像我们高中的时候,我们跟周围人一起踏入教室、一起上课、一起下课、读着一样的书、完成着一样的作业,有着很多的相似,也有着不少差异。但总的来说,有人陪伴和不停的忙碌会让我们极少有时间独处,让我们回避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孤独感。
我们生活在历史上最互通的时代,我们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如今,它不仅是一种宿命的状态,也成了一种生存的基本能力。
小小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大学生常有的孤独感和在孤独中探索、转化的过程。小小没有遇到像高中一样朝夕相伴的朋友,但却在唱歌、运动、看电影中寻找到快乐。小小有机会发展个人兴趣,接触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探索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好方法。同时,小小也没有放弃社交,父母、高中时期的伙伴、辅导员、心理老师都是小小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孤独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孤独让我们有机会来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有机会独立思考而不盲目从众;有机会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丰富自己,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研究更深的领域;有机会让我们和自己相处,深入地认识自己。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我们既能拥抱孤独,又能享受相聚。我们要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也要勇于与人相聚,要对自己增加一些自信,对他人增加几分信任,能够接纳和耐受住人际互动时候感受到的失望或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