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今天你读了哪本书?
4月23日,我们迎来今年的世界读书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习惯。闲暇时沉浸于书海的独特感受,在书籍中与名人伟人产生的情感共鸣,这其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27个世界读书日,今天你读了哪本书?
1.叶睿玉 经济与管理学院
近期阅读:《鹿苑长春》

这是一个描写佛罗里达边远林区的小主人公乔迪逐渐长大的故事,远离城市的烟火,书中的世界每一幕都像是一幅恣意恬然的风景画:漫步在乡间小路,健壮的父亲是一位狩猎的熟手,背包里是猎枪与母亲鲜烤的面包,后面的孩子身量尚小,却积蓄着满溢的青春力量。几条猎犬殷勤地围在他们周围,时不时抽动几下鼻子。他们一起踏过茂密的雨林,从枝丫还光秃秃的时候,走到它抖落积雪,抽吐新芽,结出鲜美的果实,被小鹿冲撞地滚落了枝丫,再被鸟儿衔走飞向远方。
2.王添琦 外国语学院
近期阅读:《非暴力沟通》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很多人羞于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沟通模型,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沟通。
1.观察——分离事实和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看重观察,而不是评价。
例如1)张三总是迟到 属于评论;
2)张三本周迟到4次属于观察。
2.感受——分离感受和想法;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例如1)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认为你不在乎我,属于想法。
2)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属于感受。
3.需要——分离需求和回应;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1)朋友叫我外号,我很难过(未表达需要)。
2)朋友叫我外号,我很难过,因为我想要得到欣赏(表达需要)。
4.请求——分离请求和命令;
表达越具体,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例如1)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
2)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才能放得开?(请求更具有建设性)
3.张宁 通信工程学院
近期阅读:《摆渡人》

人们会无数次的想象:死亡会把我们带去哪里?《摆渡人》告诉我那个地方会有恐惧、会面对险境,但终将有一个只属于你的崔斯坦带你走向光明。初读这本书会以为只是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但多加思考后便会意识到作者刻画的女主迪伦是与众不同的,她面对死亡的坦然,面对命运的不服输,面对危险的勇气也让她成为了自己的摆渡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遭遇人生难题,只要保持勇敢和善良,终会遇到自己的“摆渡人”。
4.李鑫 经济管理学院
近期阅读:《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者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平静的笔调下却展现了徐富贵波澜起伏,沧桑心酸的人生。读完这本书,能体会到正如书中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