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赛简介: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旨在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11月3日星期二晚19:00,“第六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团队来到B楼433教室为大一新生进行现场路演,并且讲解了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知识。创业创新学院项目主管刘毅老师,“电磁眼”、“农掌门”、“焕影一新”团队以及辅导员陈宜乔(通院)和竹园三号20200106-20200110班全体学生参与了活动。



活动中,三支团队按照参赛的时间要求进行路演。其中,通信工程学院赵越老师团队项目主攻军工,“电磁眼”项目守护在祖国最前沿,志在为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红旅赛道“农掌门”团队致力于科技扶贫,运用专业所学帮助在蒲城帮助了无数家庭脱贫致富。“焕影一新”团队探索老旧照片修复等图像处理领域,为黑白复古的珍贵影像资料增添了色彩。三支团队的项目产品极具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同学们在惊叹于其新颖且可实践的项目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大学生竞赛领域的强烈兴趣。
活动过程中,“电磁眼”团队负责人赵越老师讲到:“西电人一直在努力”。经过分享 ,我们意识到西电人一直努力的是传承“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精神,是研发守护国土最前沿的装备。自西电成立以来,“西军电”便是其永远的标签,而身为“西电er”,科技报国义不容辞!这是同学们从“电磁眼”项目中感受到的能量。
“农掌门”团队扎根于农民之中,长于农产之间,结于农业之上。“科技推动农产进步”,路演人韩鹤林告诉我们“科技并非都是天马行空,而是当你低下头,捧起的黄土泥沙之间也存在科技。”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学以致用这个成语的意义,不用西服革履,不用大刀阔斧,农家阡陌小道,镰刀草帽,黄土泥沙也是学以致用。在农掌门的分享中,同学们表情中透露出一分厚重,扎根于黄土的厚重,在这样的厚重中,体现的不仅是对农掌门的敬佩,更多的是对自身的认识,对科技技术如何应用的认识。

红色是精神,黄色是性格,身为西电学子,必须掌握的便是蓝色的科技,蓝色如梦一般的科技。“焕影一新”团队由本科生组成,介绍项目产品的同时,强调本科生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我可以考上研究生吗?”面对如此问题,不知所措是大一学生的直接感受,而“焕影一新”团队的经验分享,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力足够,读研顺理成章,能力缺乏,可是只是缺乏读研的能力,并非缺乏掌握科技的能力。络绎不绝的视频处理产品,精彩绝伦的视觉冲击,其中体验,无非震撼二字!可见,对待蓝色如梦一般的科技,追逐是不能停歇的,无论身处何境,拥有科学技术,即使天空黑暗如漆,也可使其蔚蓝再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在西电举办的第三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使该比赛发生了质变,“非同凡响、无与伦比、继往开来”是吴司长对此次比赛的评价。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自此也愈加与时代要求契合,其目的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各项目路演结束后刘毅老师就竞赛相关知识为同学们做了简要介绍。本次分享会,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解答了学生对大学生竞赛领域的疑惑。活动顺利进行,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